Will


Will 的两种翻译

  • 意志(自由意志)

    • 当将其译成意志时,通常更强调它是一种独立于理性之外的一个原则,一个官能,一个人自我里面的动力,是一个非理性的东西。我们把尼采、叔本华的哲学称为非理性主义哲学, will 在其著作中也通常译成意志,例如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。
  • 意愿(自由意愿)

    • 但将 will 译成意愿时,通常是包含理性,但不限于理性。另外意愿在强调自我的主体属性的同时,非常强调自我的核心地位。因此,现代讨论道德哲学、道德心理学时更倾向于译成意愿

意愿与道德上的关系

  我们知道讨论知道是认识论的问题,即事物可知不可知,能够知道什么程度;讨论存在是存在论的问题,即我是什么样子的。与讨论存在、知道不同,讨论意愿是道德责任的问题,即道德感是怎么形成的,也就是道德感的原始起因。


意愿的哲学史根源

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

德性即知识 —— 柏拉图

  柏拉图认为德性是一种"知道",是一个判断,即一个人讲不讲道德在于他知不知道一个判断。比如说,知道公正就是合乎法律地办事。那为什么"知道"可以是一种道德?我知道了但不去做就不成为一种道德,知道和行动是两个概念,但注意,对于柏拉图来讲知道一个事情的人他一定会去做这个事情,中间并没有转化关系,如果知道不做就是不“知道”。
  但是在我们现代的语境里,从知道到行为之间显然存在一个转换的东西,即意愿。对我们来讲,知道了一个东西,只有成为意愿,才能变成行动 【知道→意愿→行动】
 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,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没法把理性和意愿分开 意愿如果只是理性,那么就不要独立出来,因为知道就是理性的。所以他俩并没有真正讨论到我们现在所要说的意愿。

注:也有学者认为在古典哲学中的一种德性(明智/审慎)可能与意愿有关,因为意愿和明智的核心都包含“选择”。
【明智和审慎被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视为个人生活领域中最重要的德性(公正被视为政治领域中最重要的德性)】

斯多葛学派

唯一能够被自身所支配的东西是意愿 —— 爱比克泰德

  与柏拉图不同,斯多葛学派从知觉、印象的角度来讲意愿,它说人生活的好不好与自我印象有关,即你把自己看成是什么样的人,你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你自己。你要意识到自己是个幸福的人,你要想生活得好必须绝对独立。

  • 那么绝对独立是从哪里发出来的?
      对于斯多葛学派来讲,一个绝对独立的人是建立他的意愿的人。也就是说你意愿什么、你所意愿到的东西不被任何人、任何强力可以所剥夺,那个绝对主体就存在了。为幸福而生活就要为那个绝对的出发点而生活。罗马的元老院可以拿去我的财产,拿去我的生命,但是唯有一个东西不能拿去,就是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的思想。所以说 意愿是绝对主体的所在之处,绝对独立的人是建立他意愿的人。
  • 那我是什么呢?
      对于斯多葛学派来讲,我就是我对自己的印象/知觉,而我知觉里面最核心的的内容就是我意愿活动的自由。一个体现主体属性的概念不是理性而是意愿,正因如此,这个责任就出来了,责任不在他者,责任是在那个行动的发出者身上,也就是那个行使意愿的人。

  斯多葛学派认为,我们要使得道德不是变成一个对于行为的认定,道德首先是对于一个内在自我的认定。可以看出,德性问题对斯多葛学派来讲是一个修身的问题,即德性的形成不是一个具体行为规范的过程(德性不是一种外部活动);德性是建立意愿里面自我意识的活动(德性是一种内部活动)。这点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一样,古典学术要建立的不是一种处境型的道德【我们今天的道德非常具有相对主义(处境型)的色彩】而是一种绝对道德,是超越处境的,所以是在绝对主体里面形成,因此建立绝对道德的关键在于绝对主体(自我意识)的建立
  所以道德的基础是什么? 是自由,即可以选择成为他自身,如果不能选择成为他自身,是不能谈论道德的。而道德就像其他东西一样,是选择成为自身最重要的一个路径。
  所以斯多葛学派,把意愿这个主体拓展出来,就不限于理性的描述而拓展到知觉领域。


总结

  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,比如在亚当斯密里,我们就会看到同情是很重要的一种德性。这种德性使得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意愿相互得到连接,因为同情是对于他人的想象,而他人的想象的前提是你有一个意愿,所以情感同样会成为意愿的一个要素。 意愿就其作为自我意识来讲,它包含了理性、感性、情感,甚至可能包含情绪这些东西在这里面,它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,是一个完全自我的东西,它是一个人在任何的处境下都不会失去的一种自由。 因为在这个意愿里面,有着人最初的一个力量,就是它可以选择自我。就像儒家所讲的”三军可夺帅也,不可夺志也“。所以在自由意愿里面很强调自我的道德责任,这个是所有道德的源起,你如果对自我都没有道德的话,你怎么可能对他人有道德?基督教里也会讲,不会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爱人?所以爱自己是没有什么错的,关键是你不能爱自己却不爱别人,这个才有错。所以爱自己使你学会一个道德责任,对自己有强烈的意愿,然后你把这个道德拓展到其他人身上,也就成为他人的道德,对于他人的关心。人的道德的学习从自身爱自己开始,学会爱自己,学会正确的爱自己,学会正确的爱自己在意愿里面就包含理性。在这个意愿的核心问题上,涉及了道德心理学的那种原始的波动,就是自我意识,而道德的所有指向其他人的活动,都从那个自我意识开始。也就是正确的去理解爱开始。


引用:哲学问题 章雪富 浙江大学

Last modification:October 19th, 2022 at 03:51 pm
If you think my article is useful to you, please feel free to appreciate